写在大二上学期

太久没写点东西了。有些情感压抑太久无处爆发,想敲点字出来又肚里实在是没墨。很多话就这么堵在嗓子眼,就着凌晨两点的咖啡一口咽下。

我觉得一个把大学过得像高中的人是很失败的。高中只有学习,大学里有学习,还有生活。而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大学是换了一个更大的监狱,多了几个门多了几堵围墙。每天忙忙碌碌地上课,碌碌无为到半夜。我这大学一年多,最最开心的时候是大一上期末考最后一门考试成绩出来,我知道我转专业有希望了。当尘埃落定,生活又露出真实的狰狞模样。我依然喜欢我做的事情,我也清楚我现在所学是在积累是在等某一天的厚积薄发,但是这过程太孤独太枯燥了太漫长了。

今年很有幸,认识了很多好老师。这些老师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,把学生当朋友,不把成绩分数当做评判的唯一标准,能用人话分享知识,上课不点名,但是座无虚席。acm的刘春英老师也好,李国冰也好,韩敦敦也好。还有吴老师陈老师冯老师,你能很明显的感受到他们确实是希望你通过这一学期的课,能学到点东西。能抢到他们的课,三生有幸。当然今年压力也很大,因为如果我没学好我就不能找老师教的不好的借口了。

今年没做什么好玩的项目,帮儿子做了个网页应该是班里最好的吧,大概是唯一能吹嘘自己的东西了。没得什么奖,参加了一个数学竞赛拿了6分。怎么看待明知道一些比赛得不了奖还积极去参加这种行为?是因为德育分吗,是因为当时脑子热交了钱吗,是因为想要多一份难忘的记忆吗。

大学里取长和补短到底哪个重要,我问了很多人这个问题。其实我之所以为有这种疑问,是因为我在逃避我的短处。我数学很差,所以我觉得我参加数学竞赛很愚蠢,我觉得我做不出ACM的题就是因为我对数字不敏感。我希望人们告诉我大学里要多取长不用去补短,以此得到心里的慰藉。

最近听了很多演讲,马云的,黄西的,我发现成功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点。对未来充分的积极乐观,对困难挫折的永不退缩。很土的两句话,但他们都做到了然后成功了。我很害怕未来,因为它不能被预测,不能被明确量化。我纠结我这个学期绩点会不会不好看,会不会没奖学金拿,我会因为别人发了一条拿了多少多少奖学金的说说感到不适,并不是嫉妒,而是对自己无能的自责。这真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。

我一直觉得,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自己在做什么更重要。前几天看数据结构书发现书上Dijkstra最优路径的代码其实就是在实现优先队列,就那一下下的触动,那一下下的成就感,我虽然反应慢,但好像也没那么蠢嘛。开学的时候一直在想,等我把作业全部写完,我就怎么样怎么样。如果把自己的房间装饰的很漂亮在请客的话,可能就没有朋友了。作业是写不完的,我要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,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学得慢怎么了,哪怕一天学一个知识点,一天做一道题,哪怕花几个小时写这么几个字。但我很快乐。

今年很满足,在物质上得到了自己渴望得到的一切。今年有点遗憾,对物质的追求略大于精神满足。

今年的第二个冬天。想Luke了,想一起去Glenelg Beach吹海风